【引言】 软通动力是国内IT五十强之一,2016年4月、经过严密的产品对比选型,最终选择了国津TSM软件、来建设软通的IT运维服务管理平台;同年9月、系统成功上线后又与软通选定的呼叫中心成功实现集成对接;第一期项目由此告一段落。在国津 团队做过的ITSM项目里面,软通动力项目是要求比较高、项目需求也比较复杂的一个,当然也是实施效果颇为全面完整、颇为成功的一个;客户方项目负责人对ITIL理解也较深,所以,虽然国津 产品已经有很强的客户自定义能力、通用性,但如同所有的大型 to-B管理软件的实施过程一样,客户化(Customization)的高要求、其结果就是项目工作量、实施周期、工程师驻场工作的时间都是比较长的;正所谓“慢工出细活儿”,从后来国津 内部的项目评审与交流情况来看,软通的“系统设置”(Config Data and Master Data)是比较科学的、堪称一个范本;面板、报表实现也都有独到特色。 ITSM/ITIL软件系统助力客户提升的是两个方面,一个是“IT服务水平、服务管理”,另一个是“IT系统安全性”;这其实是ITSM这同一个体系在两个角度发挥作用的体现。关于前者,有了完整定义的SLA(服务水平协议),那么、服务的质量、服务的效率就有了考核的依据。这是ITIL关于服务管理的一个基本思想。而关于后者,另外一个角度、“信息化安全”、要真正得到保障要靠什么?单靠人员、技术够吗?国际通行的ITIL/ISO20000标准告诉我们,不够的!还要靠“流程管理”!正所谓“一个篱笆三个桩”,信息化安全这道篱笆要真正强大,就要靠“人员”、“技术”、“流程化管理”这三个桩都要过硬、缺一不可!国津 ITSM的流程管理,给客户的IT安全提供了管理上的有力保障。 本文提供了项目实施前前后后的简要过程和状况介绍、也利于同行朋友们共同交流学习。【项目实施前的状况】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(集团)有限公司(简称:软通动力、软通)是中国领先的创新型技术服务商。公司于2001年成立,立足中国,服务全球。依托“海外+中国”的战略布局,公司在全球55个城市设有近120个分支机构,市场遍及北美、亚洲、欧洲等区域国家,全球员工总数38000余人。随着各个系统推广,用于支撑各类信息系统的网络、安全、主机、存储备份、数据库、中间件等IT 基础设施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,并且越来越集中,信息系统环境变得庞大而复杂。项目实施前、软通使用的一套开源的ITSM系统难以维持、存在以下严重问题: 1、旧系统的局限:原本使用一套是RTS开源的ITSM管理软件,随着公司的业务发展,软件自定义方面以及灵活度方面远远不能满足需求。 2、运维规范不足;对于核心业务系统,运维中需要与厂商运维联动,由于缺乏多级运维管理规范,层级之间的运维支撑工作不规范; 3、内部存在知识技术壁垒;信息资源和运维知识无法共享,一个成熟、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应该是开放的,强调沟通和共享,而当前因为条线众多且相互独立。 (图1,项目实施完成后,软通动力使用国津 ITSM的系统截图之一)
【需求分析】 要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,适应信息化建设由“分散”走向“统一”,适应系统集中部署的管理变革,原有的基于单一层次、分应用场景的管理维护方式已不适应新的统一集约化管理维护要求。随着公司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,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环境越来越繁杂,设备和业务的运行状态、健康程度尤其是亚健康很难及时把控,故障的处理、处理过程的跟踪、处理后的总结依靠人工分派来完成,运行保障人员充当消防员、救火队的角色已严重不适应系统的保障需求,急需一套科学合理、规范的运维体系,制定合理有效的运维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,避免造成同一个问题,多人多次回答,重复劳动,增加运维的工作量。需要建立服务规范,避免技术人员在系统维护时更多依靠人工处理、个人经验,操作流程和步骤具有较大的随意性,给业务系统的可靠运行带来潜在风险。 1、运维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。 要建立统一入口(服务台)。 由于在的推广过程中,不同的实施人员对应不同的实施地区,客户在业务的使用过程中,所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是与自己熟悉的实施人员进行反馈,造成不同问题的运维工作相对独立,运维管理人员无法统计和及时了解问题状况。因此所出现的状况就是运维工作随意性大,运维质量难以保障。运维体系建设要基于软通动力安全体系现状采用统一规划、统一管理、统一维护的方式进行。 2、客户服务需要统一管理和协作 要建立服务管理规范流程。 部署了ITSM系统后,用户都可以进行工单的登记,可以直接通过系统即可查看提交工单的状态,建立了统一的服务保障电话,统一的用户申告门户,接受系统的用户服务请求,做到记录,服务、跟踪、总结反馈的流程规范化,一方面可以实时掌握运维资源的使用情况,对运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,充分使用运维资源;另一方面需要对服务进行有效管理,运维质量加以控制,从而更好的进行服务绩效评估。避免技术人员整天忙于处置,服务水平难以满足业务要求。 3、建立运维经验的积累机制 要建立运维管理的知识库建设。 建立统一的运维知识库,解决日常工作中的运维经验无法有效的积累问题,利于运维经验的积累和系统更新提高,提高系统的运维效率和标准化建设,有利于长期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。【实施时间地点、人员】 实施时间:2016年4月18日至2016年7月25日,完成了项目基本模块功能实现任务;9月又完成了呼叫中心的集成对接、软通项目组之外的各地各级用户的培训。 实施人员:国津 软通项目小组、二开小组,国津 派驻北京客户现场的工程师Wing Liu、Faith Yang,以及软通动力指派的项目负责人; 实施地点: 北京市中关村软通动力大厦【项目启动之后的实施过程(摘要节选)】 2016-4-18至2016-5-10 项目启动、准备、需求分析,然后4-26开始了如下工作: 1、第三方应用的集成配置(AD、邮件) 2、系统基础数据配置(各个模块分类划分、人员、角色、业务流程图、配置项的信息整理等等) 3、事件管理功能需求 4、与监控工具对接生成事件工单 === 2016-5-11至2016-5-20 1服务请求管理功能需求 2电商平台的客户信息可以同步到运维管理平台中(IAM对接) 3以及工单平台反馈状态 === 2016-5-23至2016-7-25 1定制化报表。 ◇ 事件总数◇ 事件关闭的数量◇ 事件成功关闭的比率◇ 平均解决时间 2. 问题管理功能需求 === 7-25到8月底、做了系统微调(System Fine-tuning) === 2016-9-2至2016-9-12 各级用户培训(终端用户、技术员、管理员) 各个阶段交付物整理 【实施效果节选说明、截图摘选】 第一、请求(事件)处理流程举例: 流程场景: 1) 用户发起事件,说明事件的原因、目的和要求。 2) 事件经理事件的风险情况进行初步分析,协调资源,把任务派给相应工程师。对于目前条件不具备处理的,与用户协商后暂停,等条件成熟再处理。 3) 工程师接受任务,处理事件,填写事件处理记录。对于重大变更,需要提交解决方案;对于重大故障,需要提交故障处理总结报告。处理完毕,提交给服务台申请关闭。 4) 服务台接受事件关闭申请,与用户确认事件是否处理完毕。对于用户确认已解决的事件,由服务台关闭事件。 (如图,项目实施完成后,软通动力使用国津 ITSM的系统截图、请求列表的部分节选截图) 第二、配置项管理中的二维码应用(截图): 【项目实施给客户带来的IT管理效果】 1.规范化流程及知识库资源确保IT运维人员不断丰富IT运维经验; 2.组织结构与权限有效分配,角色定义与责任划分明确化; 3.避免了人员流动给单位带来损失; 4.方便快捷的故障申报与处理,确保服务关键环节运作流畅; 5.提高了IT管理的规范、合理的运维流程,减轻运维人员的工作量,规范化、透明化运维工作过程,通过对流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,可以持续的提供优质的IT服务,从而赢得用户的认可,提升运维服务的满意度和价值; 6.和呼叫中心、语音系统集成提高了客服人员的工作效率。 7.提供的大量报表数据,达到运维工作量的量化考核。计算IT运维人员的工作绩效,监督IT运维人员解决故障的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。 8.和监控工具无缝集成,把机房发生的故障能够第一时间指派给工程师处理,把损失降到最低。
2020-04-02 14:40:41.267
>>返回